▲從霍夫堡附近環城大道上的 Burgring 站搭電車,只要四站就到 Schottentor
站,中途能看到國會大廈、市政廳、城堡劇場這幾個著名地標。
▼維也納電車不論古早車型或是現代車型,和城市景觀都很協調。
▼走在林蔭大道上。
▼Schottentor 站附近就是維也納大學 University of Vienna,進去參觀一下。
▼維也納大學始建於1365年,至今已經超過655年,是現存最古老的德語大學,
也是中歐最大的學校之一,維也納大學亦是目前最大的德語大學,學校共設有
180個學位。維也納大學有近8,600名員工,其中有6,500名學者。截止2017年,
共有20位校友及教職工曾獲得諾貝爾獎。
▼川堂有警衛駐守,但是不會阻攔我們這種觀光客。實際上校方也提供收費的
導覽行程,有興趣的格友再上網找資料吧 !
▼ 牆上的文字
" Für die Freiheit der Wissenschaft und Achtung der Menschenrechte. "
找不到中文資料,Google 翻譯是「為了科學自由和對人權的尊重」 ,關鍵字
應該都有出現。
▼校園導覽應該是需要的,我們自己隨意逛逛也不知道看那些景點,就被 Cafe
攔截下來,也好享受一下校園咖啡的感覺。
▼到維也納當然想喝道地的維也納咖啡啊 ~但是在維也納的 Menu上一定沒有
「維也納咖啡」,如果有的話,那一定是騙觀光客的。不過在地人認為的經典
維也納咖啡,指的是熱咖啡與熱牛奶各半,再加上奶泡的米朗琪(Melange),
就是這杯。
▼然而最接近台灣人印象中的維也納咖啡,則應該是艾斯班拿(Einspänner),
是以有手把的玻璃杯盛裝,在咖啡上加上鮮奶油和糖粉的做法。
▼這塊很像燒餅的食物是 Spinattasche 菠菜袋,吃起來就像包了菠菜的燒餅。
▼吃喝完畢找一下廁所也是必要的。
▼校園長廊陳列著137座紀念胸像,他們是在任職其間對維也納大學作出不朽貢
獻的教授和學者。
▼校園環境非常清幽,許多學生乾脆放張海灘椅在草皮上,享受美好學習時光。
▼離開維也納大學,對面有座紀念碑,是在紀念於1680年至1683年擔任維也納
市長的 Johann Andreas von Liebenberg,早在1679年,他就為這座城市對抗
瘟疫做出了巨大貢獻。然而他最大的成就是在1683年維也納被土耳其軍隊圍攻 ,
他除了監督加強防禦,並組織了自救警備團英勇果斷地鼓舞被圍困的市民。對了
這座紀念碑附近還有個貝多芬之家,得往小丘上走,有興趣的格友可參考。
▼接著要到維也納東側的 Rochusmarkt ,查一下 Google 地圖,得走一小段
到 Herrengasse,再搭地鐵 U3 線。步行經過這棟金斯基宮(Palais Kinsky)
是一座巴洛克宮殿,1717 年由貴族興建,目前作為宴會場所之用。
▼維也納蘇格蘭教堂正面。
▼維也納蘇格蘭教堂側邊。
▼這棟三角形外觀的建築是超過150年歷史的中央咖啡館,在十九世紀後期,
這裡是維也納知識份子的聚會場所,而百年後的今天成為全世界觀光客來到維
也納必訪的朝聖場所。「如果我不在咖啡館,就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」是奧地
利詩人 Peter Altenberg 的名言,這裡說的咖啡館就是中央咖啡館。
▼此刻大約午茶時間,門口還有許多人在排隊候位,這對飢腸轆轆的我們顯然
不是個用餐的好選擇。
▼「我達達的馬蹄聲,是塞車的禍首.....」,在維也納舊城區開車,就要有塞車
的心理準備。
▼從 Rochusgasse 地鐵站出來,剛開始走錯出口,多繞了半圈才找到目的地,
中途看到有人在公園裡打桌球,其樂也無窮。
▼這家是位在Rochusmarkt 的 Radatz Fleischerei 肉舖,之前從網路上看來的,
就是當地人上市場會買的東西,不是敲觀光客的那種店。
▼旁邊都是市場攤位,仔細看這家水果攤,西瓜切片賣,哈密瓜也剖半,台灣
常見的水果到這裡反而是高檔貨,而水蜜桃、櫻桃、草莓、藍莓都比台灣便宜
許多。
▼市場內也有一些飲食的攤位,渴了可以喝噴泉水。
▼看看肉舖的商品,多汁的烤雞(saftiges grillhenderl),半隻 4 歐。
▼肉排類的選擇很多,其實根本不知道如何選擇。
▼看不太懂的東西。
▼吃不習慣的食物。
▼想說德國豬腳很有名,說德語的奧地利豬腳應該也不錯(甚麼神邏輯?),就
點了一隻豬腳 ( 4.8 歐)、兩罐檸檬啤酒 ( 2.2歐x2)、隔壁再買個麵包 ( 2.8歐,也
太大顆了),總共花費 12 歐。豬腳吃起來皮脆肉有彈性,不會油膩,但是鹹了一
些,搭配啤酒剛剛好啊 。拿到豬腳就大開殺戒,殺了一半才想到要拍照,兩人吃
分量差不多。
▼前往下一站,路途中遇見這座 Karl Borromäus Brunnen 噴泉,設立至今已經
超過一百年。
▼再搭電車到 Wien Quartier Belvedere 美景宮站,車站對面是一排顏色繽紛的
彩色建築。今天已經搭四趟車,已經值回票價了。
▼美景宮(德語:Schloss Belvedere,又音譯貝爾維第宮)是位於奧地利首都
維也納的一個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宮殿。美景宮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將軍歐根親王
宮殿,在他去世後賣給 Maria Theresia,也就是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的老婆,
奧地利國母。美景宮戶外庭院免費,上宮和下宮展場則要購買門票。剛進到美
景宮的園區便遇到太陽雨,只得在樹下避雨。
▼短暫的雨帶來彩虹,為美景宮增添美景。
▼仔細看有兩道彩虹(霓+虹)。
▼花園周邊有好幾座希臘神話中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雕塑。斯芬克斯(Sphinx)
最早源自古埃及神話,為長有翅膀的怪物,通常為雄性;但是到希臘神話中變
成雌性,神話記載斯芬克斯會攔住過往的路人,用繆斯所傳的謎語來問路人,
猜不中者就會被牠吃掉,斯芬克斯象徵著「智慧和知識」。
▼美景宮上宮是為美術館,館內最有名的收藏就是克林姆(Klimt)的「吻」。
▼懶得帶腳架出門,只能勉強拍出長曝的照片。
▼長度大約 500 公尺的花園,說實在花園的景致還是美泉宮比較漂亮。
▼據說每座斯芬克斯雕塑的容貌和表情都不太一樣 !?
▼花園上層和中層之間的瀑布。
▼花園中層到下層階梯旁總共12座小天使的雕像,代表著一年的十二個月份。
▼花園的上中下層都納進來了。
▼終於走到美景宮下宮了,花了一個小時(官網寫上下宮之間距離八分鐘路程,
實際上是 500公尺),不是人氣不旺,而是已經過了開放時間。
▼離開美景宮時大約七點,隊友覺得還少去一個景點,電車搭得不夠多,臨時再
搜尋一下漢德瓦薩之家 Hundertwasserhaus,還好不是太困難,只要轉一次車,
先搭上 71號電車。
▼轉車站有這台磅秤,以前一般人家裡很少會有磅秤,於是衍生出這項業務,
投個錢幣就能秤體重,現在這種需求少了,索性擺在街頭當作公共藝術。
▼街上的人力三輪車,騎在快車道上,後面的汽車也不會發怒。
▼漢德瓦薩之家是維也納的國民住宅,為藝術家洪徳特瓦薩爾(Friedensreich
Hundertwasse)所設計打造,他的作品最大特色就是建築沒有任何的直線條。
漢德瓦薩之家也承襲了這個理念。1983年開工,1986年完工的這棟建築風格令
人驚奇,吸引大量遊客朝聖,成為維也納最著名的國民住宅(倒不如說是觀光
景點)。Hunderwasserhaus 字面意思是百水(Hunder=百,wasserhaus=水),
所以也有人稱為百水公寓及百水先生。
▼現今世界許多地方各地都有漢德瓦薩的建築作品,類型也包羅萬象,從公廁到
焚化爐、從國民住宅到教堂都有,唯一不變的都深藏著他的初衷,「水才是一切
生命的泉源」。濃厚的個人風格讓漢德瓦薩擁有「奧地利高第」的美名,是20世
紀末維也納相當著名的藝術家。
▼漢德瓦薩追求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融合為一的環境,認為蓋一棟房子就該種回
一片森林,於是他的建築作品中,融入了大量的植物。建築也應該像是植物一
般自然、律動,所以漢德瓦薩之家充滿了曲線,並運用大膽的色彩配置,更融
入了大量的綠色植被,採用「垂直綠化」,每一層樓都有大量的樹木與植物包
圍,感覺這個想法也影響到許多現在建築。
▼不過漢德瓦薩之家畢竟是住宅,在參觀時還是要尊重當地住戶,不喧嘩、不製
造髒亂,還有此處也名列扒竊的熱點之一,人多的地方務必要留意第三隻手。
▼好喝的檸檬啤酒,價格意外地便宜,回程前到超市搜刮一些。